38岁破格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的东北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_
38岁破格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的东北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
那是2009年春天,上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一个穿着朴素的东北汉子怯生生地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的手上还沾着修车留下的油渍,脸上写满了忐忑不安。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人,即将创造一个让整个学术界震惊的奇迹。
他叫蔡伟。38岁,初中学历,职业是三轮车修理工。
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自学成才的古文字研究者。
从煤矿工人到三轮车夫的求学路
蔡伟的故事,要从1971年的辽宁锦州说起。
那时候的东北,煤矿是很多人家的饭碗。蔡伟的父亲就是一名煤矿工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家里条件不好,但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好好读书。
可命运似乎总爱跟普通人开玩笑。
展开剩余82%初中刚毕业,蔡伟就不得不辍学了。家里实在供不起他继续上学,他只能跟着父亲下矿井。那时候的他,每天面对的是黑暗的矿洞和永远洗不干净的煤灰。
但蔡伟心里住着另一个世界。
下班后,别人都去打牌喝酒,他却躲在宿舍里翻看各种古籍。《诗经》、《楚辞》、《史记》......这些在同龄人眼中晦涩难懂的文字,在他眼里却是珍宝。
那些繁体字,那些古奥的文言文,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一句一句地慢慢琢磨。
工友们都觉得他有点"不正常"。一个煤矿工人,读那些"之乎者也"有什么用?
蔡伟不说话,只是在昏黄的灯光下继续他的古文字世界。
三轮车修理铺里的古文字专家
后来,煤矿不景气,蔡伟下岗了。
为了生活,他开始修三轮车。在锦州街头支起一个小摊,工具箱里放着扳手和螺丝刀,书包里却装着《说文解字》和各种古文字资料。
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十几年。
白天修车,晚上读书。手上沾满机油,心里想的却是甲骨文的字形变化。别人看他,就是个普通的修车师傅。只有他自己知道,在那些古老的文字里,他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
蔡伟在网上看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裘锡圭教授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些古文字问题。他鼓起勇气,给教授写了一封邮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裘教授看到邮件后,简直不敢相信。
这个自称"修三轮车的"网友,对古文字的理解竟然如此深刻。他的分析逻辑清晰,见解独到,甚至指出了一些学术界的疏漏。
几封邮件往来后,裘教授决定见见这个神秘的"修车师傅"。
从三轮车摊到复旦讲台
那次见面,彻底改变了蔡伟的人生轨迹。
裘教授被眼前这个朴实的东北汉子震惊了。没有正规的学术训练,没有名师指导,完全靠自学成才,却达到了如此水准。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学而时习之"。
经过严格的考核,复旦大学破格录取蔡伟为博士生。
消息传出,整个学术界都沸腾了。
一个初中学历的三轮车修理工,竟然直接跨过本科、硕士,成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生?这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有人质疑,有人赞叹,有人不解。
但蔡伟只是默默地收拾起修车摊,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
在复旦的校园里,这个38岁的"新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同学们都比他小十多岁,说话的方式、思维的节奏都不一样。但在古文字研究上,他却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博士毕业后的选择
2012年,蔡伟顺利完成博士学业。
学术界向他抛出橄榄枝,知名大学邀请他留校任教,出版社希望他出书讲学。在很多人看来,他的人生已经完成了最华丽的逆袭。
但蔡伟的选择却出人意料。
他回到了辽宁,选择在一所普通的师范学院任教。不是因为待遇,不是因为名气,而是因为他想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像他一样的普通人——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口号,而是可能。
如今的蔡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古文字学者。他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了重要的古文字整理工作。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些求知若渴的眼睛。
有时候,他会想起那些在矿井里、在修车摊旁读书的日子。
那些被机油弄脏的书页,那些在昏暗灯光下艰难辨认的古文字,都成了他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真正的胜利是什么
蔡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博士,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名校。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停止学习,不放弃梦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现实的重担压弯腰,太容易在琐碎的日常中迷失方向。但蔡伟用他的经历证明:只要心中有光,再平凡的生活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色彩。
真正的胜利,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在漫长的坚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即使是修车的手,也能握住最珍贵的知识。
即使起点再卑微,也能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发布于:安徽省